综合素质一
(思想品德)
一、命题依据和命题原则
1. 命题依据
以教育部2011年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有关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为命题依据,同时以本届初中毕业生所学《思想品德》教科版教材八年级上下册、《思想品德》教科版教材九年级全一册所规定的有关教学内容为命题依据。
2. 命题原则
(1)“四个相结合”的原则,即:与立德树人和加强法治教育相结合,与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相结合,与自贡教育实际相结合,与高中教育发展和高考改革相结合;(2)立足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3)重视对人文精神和正确价值取向的考查;(4)保持难易度、题型的相对稳定。
二、命题范围和考试内容
1. 命题范围
本届初中毕业生所学《思想品德》教科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二、八、九课,本届初中毕业生所学《思想品德》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十二课,本届初中毕业生所学《思想品德》教科版教材九年级全一册第十课至第二十三课,年度国内国际重大时事政治(2016年9月1日—2017年5月31日)。
2. 考试内容
(1)心中有法
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理解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知道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作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理解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
了解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心理和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2)交往与沟通
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调适“逆反”心理,增强与家人共创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
了解教师的工作,积极与教师进行有效沟通,正确对待教师的表扬与批评,增进与教师的感情。
(3)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
合理利用互联网等传播媒介,学会理性利用现代媒介参与社会公共生活。
了解不同劳动和职业的特点和独特价值,做好升学和职业选择的心理准备。
积极参与公共生活、公益劳动,自觉爱护公共设施,遵守公共秩序,有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精神。
感受个人成长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责任。
(4)认识国情,爱我中华
知道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状况,了解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政策,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
了解我国在科技、教育发展方面的现状,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认识科技创新的必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了解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根本政治制度,知道我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习俗,以平等的态度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民友好交往。
了解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知道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增强忧患意识。
(5)法律与秩序
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的根本的活动准则,增强宪法意识。
知道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体会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有赖于每个公民的参与,是全体公民的共同责任。
知道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环境保护的义务。
了解建立、健全监督和制约机制是法律实施和司法公正的保障,增强公民意识,学会行使自己享有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三、考试方式和试卷结构
1. 考试方式
(1)采用书面闭卷的考试方式。
(2)综合素质(一)为思想品德、历史同堂分卷,考试时间:90分钟。
(3)综合素质(一)试卷满分80分,其中思想品德40分。
2. 题型分布
思想品德试题有两种题型:单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第Ⅰ卷为选择题(单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18个,每小题1.5分,共27分;第Ⅱ卷非选择题(含填空、简答、分析说明等题型),有4个小题,共13分。特别提示:试题及答案的个别观点不来源于教材。
(历 史)
一、命题依据和命题原则
1. 命题依据
以《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规定的有关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为命题依据,同时以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八年级上、下册和《世界历史》九年级上、下册所规定的有关教学内容为依据。
2. 命题原则
(1)根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培养目标,体现新课程的理念,通过古今中外对比,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指导学生感悟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增强爱国主义情感,认识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探索把学科能力考查与思想道德渗透结合起来的方式方法,促使学生活泼、主动的学习,实施素质教育。
(2)根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确定考查的要求,着重考查考生掌握基本的历史常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准确描述历史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对历史事件或人物作出合理的评价。
(3)注重试题素材的选择,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体现基础性;试题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体现时代性;考试要求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水平,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体现发展性。
(4)试题注重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进行考查;考察内容的呈现,不拘泥于教科书的表述,注重“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与运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试题彰显对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导向作用。
(5)试题测试目标明确、难易适当。命题力求科学、准确、公平、规范,试卷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二、命题范围和考试内容
1. 命题范围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川教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八年级《中国历史》上、下册和九年级《世界历史》上、下册中规定内容的范围,但命题素材不拘泥于教材。
2. 考试内容
七年级下册
第六学习主题: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1课(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第2课(走向全盛的唐朝)、第4课(唐朝的民族关系)、第5课(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
第七学习主题: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
第7课(南方经济的发展)、第8课(宋代的社会生活)、第9课(成吉思汗与忽必烈)。
第八学习主题: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11课(明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第12课(明清时期的反侵略斗争)、第13课(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
第九学习主题:中国古代文化(下)
第15课(印刷术、指南针与火药)、第16课(建筑奇观)、第17课(科技巨著与史学巨著)、第18课(唐诗与宋词)、第20课(石窟艺术宝库)、第21课(书法与绘画)
八年级上册
第一学习主题: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抗
第1课(鸦片战争)、第3课(左宗棠收复新疆和甲午中日战争)。
第二学习主题:近代化的起步
第5课(洋务运动)、第6课(戊戌变法)、第7课(辛亥革命)、第8课(新文化运动)。
第三学习主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9课(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第11课(人民军队的建立)、第12课(红军长征)。
第四学习主题: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3课(抗日救亡运动)、第14课(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第15课(国共合作抗日)、第16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八年级下册
第一学习主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
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第2课(新中国政权的巩固)。
第二学习主题: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与曲折发展
第3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三学习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8课(农村和城市的改革)。
第四学习主题: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4课(“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第五学习主题: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第15课(建设现代化的人民军队)、第16课(朋友遍天下)。
九年级上册 世界近代史(上)
第一学习主题:欧美国家的巨变与殖民扩张
第12课(文艺复兴与新航路的开辟)、第13课(英国的新生)、第14课(美国的独立)、第15课(法国大革命)。
第二学习主题:工业革命
第1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第1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三学习主题: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
第19课(美国南北战争)、第21课(日本明治维新)。
九年级下册 世界近代史(下)
第六学习主题:近代科学与思想文化
第3课(自然科学的革命)第4课(思想和文学艺术成就)。
世界现代史
第一学习主题: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5课(伟大的十月革命)、第6课(苏联的建设成就与体制弊端)。
试题分值分布如下:
1. 中国古代史 12分 30%左右
2. 中国近现代史 16分 40%左右
3. 世界近现代史 12分 30%左右
注:其中教材标有*号不作考试要求。
三、考试方式和试卷结构
1. 考试方式
(1)采用书面闭卷的考试方式。
(2)综合素质(一)为思想品德、历史同堂分卷,考试时间:90分钟。
(3)综合素质(一)试卷满分80分,其中历史40分。
2. 试卷结构
(1)题型结构:试题分为单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
(2)分值和难易度:第Ⅰ卷为单项选择题,20个小题,每题1分,共20分;第Ⅱ卷为非选择题,1个大题,共20分。在试题的难易程度上,低、中、高三档试题分值的比例为7:2:1。